为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10月5日下午5-6节,汉语教研室组织本教研室无课教师观摩了李诺然老师《对外汉语教学理论》课堂教学。
课堂以英译汉小游戏开始,请同学们对汉语中的“孝”进行翻译,分析“孝”的语义和英文翻译的区别,引导学生发现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学生们兴趣盎然。课堂以任务法贯穿,老师给学生设置了小组任务,鼓励学生从词汇、语法、语用三个方面通过自主研究发现其中隐含的文化内涵。同学们积极发言、热烈讨论,老师从旁辅助,推进任务进程。很快,同学们就罗列出观点,开始展示汇报。有同学举出了与物质生活条件有关的特有词汇,如馒头、包子、四合院等。有同学对比了英汉语言中亲属称谓的区别。还有同学提出汉语句子重心在后,英语句子重心在前,能体现出不同的民族思维模式。最后,李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的总结和归纳,鼓励同学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体会其中蕴含的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发现不同语言之中的文化差异和共性,从而进一步理解不同民族间思维、观念的差别,树立起自信、健康的文化观。
孟祥英教授对课堂进行了点评,她强调了专业课和思政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她提出我们要充分发挥汉语教学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积极奋斗的精神。
此次观摩活动是汉语言教研室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一部分,教师们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流程,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都得到极大提高。李诺然老师本人主讲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课也在2022年3月我校举办的首届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中荣获二等奖。(供稿:汉语教研室)
附:
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案例
课程名称 |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
授课教师 |
李诺然 |
授课时间 |
2022年10月5日 |
授课对象 |
2019级汉语言公师班 |
课程章节 |
第四章第三节 词汇中的文化因素 |
课程时长 |
2课时 |
教学目标 |
知识传授 |
夯实现代汉语词汇基础,发现并理解词汇中隐含的文化因素。 |
能力培养 |
掌握语言的文化对比,提高词汇教学和文化教学的能力。 |
思政育人 |
认识语言与社会文化、民族心理和思维模式之间的关系,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形成积极开阔的文化观和世界观。 |
教学内容与过程 |
教学 重点与难点 |
1. 教学重点:汉语中独有的词汇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2. 教学难点:词的引申义和比喻义反映出的文化因素。 |
教学过程 |
1. 回顾:复习文化的分类及文化的特征。 2. 课程导入:英译汉小游戏——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汉语中“孝”如何用英语翻译。发现“孝”的语义和英文翻译不相同,引出不同语言语义的不对等现象,这是由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导致的。本节课将带领大家学习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文化因素。 3. 教学方法:任务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4. 设置任务:学生分小组讨论现代汉语词汇中隐含的文化因素,要求举出例子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束推举一名学生上台汇报。教师从旁辅助,提供必要提示,掌握任务进程。 5. 任务汇报: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任务成果,包括板书、举例、讲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6. 任务解析: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汇报成果进行分析点评。教师通过图片展示、案例分析等手段进一步查漏补缺,整理汇总知识点,强化讲解。得出词汇系统中的文化因素可分为五类:对应字词的有无;对应词词义范围的大小;引申义和比喻义;对应词词义的褒贬;对应词词义的语义结构。 7. 知识点睛:现代汉语词汇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汲取本民族文化养分的同时,也能够发现不同语言之中反映出的文化差异和共性,从而进一步理解不同民族间思维、观念的差别,树立起自信、健康的文化观。 8. 练习巩固:基于知识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思考完成练习题。以此进行巩固,强化学生记忆,考察学生学习效果。 |
PPT节选 |



|
课后作业 |
思考题:请同学们思考汉语语法和语用系统中是否也蕴含着文化因素,举例说明。 |
教学评价 |
通过学习,学生巩固了现代汉语词汇知识,了解了语言与文化间的密切关联,通过完成课上任务自主发现、挖掘了词汇系统中的文化因素,并通过语言对比了解了不同语言中反映出的不同民族的心理思维模式。从而一方面领略了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也拓展了文化视野,有助于学生树立开放、平等、包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
创新成果 |
李诺然老师主讲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在2022年3月我校举办的首届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并在教学实践中继续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推进教学方法创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以致用。 |
(初审 :王雅淇 复审 :何睿 终审 :秦拓)